当PM2.5浓度持续下降曲线与智慧政务覆盖率上升曲线交汇,当生物多样性指数与科技创新指数同步跃升,一幅以绿色为底色、科技为引擎、人民为中心的高水平城市发展画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开。
▲国网北京电力员工在北京环球度假区供电服务中心“光储直柔”零碳营业厅巡视光伏设备,助力实现全绿电运营。张强/摄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分析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规律,坚持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推动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发展能级、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宜业宜居水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当前,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日渐清晰。在北京,新能源公交车全面覆盖;在上海,零碳园区建设正在推进;在深圳,绿色建筑与智慧电网发展迅速;在成都,城市森林与生态廊道交相辉映;在雄安新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绿色交通体系正在加速构建……当PM2.5浓度持续下降曲线与智慧政务覆盖率上升曲线交汇,当生物多样性指数与科技创新指数同步跃升,一幅以绿色为底色、科技为引擎、人民为中心的高水平城市发展画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开。
因地制宜推动城市建设和治理 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要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孙守亮表示,建设美丽城市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实现“双碳”目标、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美丽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治理等方方面面。 今年1月,生态环境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推动50个左右美丽城市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成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示范标杆,到2035年,实现美丽城市建设全覆盖。 “我国城市数量众多,不同省份、地区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统筹发展与减排没有简单的方法和模式,不可能‘一刀切’。”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能源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工程师向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统筹发展与减排、平衡增长与脱碳是所有城市面临的共同课题,但不同城市矛盾点不同,增量发展城市与减量发展城市、城镇化加速期与城镇化稳定期、工业型城市和服务业主导型城市、超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矛盾尖锐程度和呈现方式均存在显著差异。”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低碳所执行所长李姚旺向记者表示,对某些城市而言,城市经济增长和降碳目标之间并不是矛盾关系。比如出口型企业密集城市,受国际贸易影响,这些企业自身减碳需求和城市低碳发展目标相契合,进而促进城市低碳转型。 在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娜看来,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建设要严守“三区三线”,控制城市无序扩张,优先释放存量用地,推动低效工业用地转型为科创园区或生态空间。同时,应建设“15分钟生活圈”,促进职住平衡,减少通勤碳排放。在城市群层面,要统筹能源与交通网络,共建跨区域绿电输送通道与港口岸电系统,实现基础设施的低碳互联。
绘就城市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会议指出,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采取更有效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 2024年,北京市密云区古北水镇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成为北京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进一步带动了周边交通、住宿、餐饮等产业发展,成为密云区文旅产业的重要增长极。随着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景区积极探索绿色转型之路,国网北京密云供电公司因地制宜,积极参与景区能源管理,推广电采暖、电厨房、新能源摆渡车等,推动景区能源绿色转型。 同时,国网北京密云供电公司不断完善景区及周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打造“10分钟充电圈”,编织“零碳”出行“生态网”。截至目前,古北口地区共建设充电桩176台,其中古北水镇景区46台,景区及各民俗村基本实现充电设施全覆盖,与3千米外的太师屯服务区形成充电桩“电力走廊”,全面满足游客充电需求。 济宁是山东煤炭主产区,其采煤塌陷地占山东省的一半以上。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以科技创新为笔,在采煤沉陷区治理、矿山地热开发、矿坑水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绘就转型样本,为全国煤炭资源类城市破解“生态包袱”困局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党委书记、院长吴晓华向记者表示,采煤沉陷区治理不仅是土地修复,更是生态华体会平台价值的重新定义;矿山地热开发不仅是能源替代,更是闭坑矿山的资产盘活;矿坑水利用不仅是污染防治,更是水资源的战略储备。这些技术和模式的落地实践,关键在于实现从“工程治理”到“生态价值运营”的思维转变,从而助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 宁波作为典型工业城市,工业用电量占比达七成,蜿蜒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滩涂资源使其具备发展集中式光伏的天然优势。根据国网宁波供电公司数据,今年5月底,宁波地区光伏装机容量历史性突破1000万千瓦,达到1024.45万千瓦,成为浙江省首个光伏装机达千万千瓦的城市。 国网宁波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每一寸被高效利用的土地和屋顶,每一度被精准预测与消纳的绿电,每一个被精心优质服务的项目,都凝聚着技术创新的活力和模式探索的巧思。宁波以技术创新破解绿色能源的规模性、经济性、稳定性三重命题,为工业城市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本。” 向柳指出,绿色是城市发展的底色和本色,也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离不开建筑、交通等领域在内的所有经济社会活动有序脱碳。目前,已有部分城市碳排放结构以建筑、交通等非工业领域为主。相比能源工业和工业终端,建筑、交通领域的降碳难度更大。一方面,建筑、交通领域碳排放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排放量往往随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而刚性增长;另一方面,排放源较为分散,排放主体数量庞大,减排速度较慢,管理难度较大。因此,这两个领域减排应首先聚焦公共场所,比如公共建筑、公共交通、物流运输等领域,提升低碳运输方式占比,推动用能终端电气化,提升增量交通和建筑的低碳化和电气化水平,推动存量逐步调整和改造升级。
科技赋能智慧城市现代化发展 会议指出,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 “科技创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一环。”向柳坦言。 据李姚旺介绍,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AI)、物联网正重塑城市治理逻辑。以电力行业为例,目前正在积极探索AI赋能城市电网规划。引入低碳发展目标之后,电力系统从之前的经济、安全双目标,转为低碳、经济、安全三目标,传统优化规划方法效果不再理想,需要引入数据驱动等技术手段来应对。在运行层面,城市虚拟电厂也离不开数字化技术支持,其通过调用用户侧海量资源协助电网低碳优化运行,城市电网中海量电网运行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也正在利用大量历史数据,采用图像监测、各种传感器监测,实现无人化自动判断。 张娜表示,AI算法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动态调整充电桩布局、共享单车调度、医疗教育服务覆盖,实现“需求预测—资源匹配—服务推送”闭环。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高碳行业智改数转,实现能耗与排放双降。智慧城市需求催生AI芯片、低碳技术、数字孪生等产业集群。 科技与数据赋能将持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智能化与现代化水平。生态环境部指出,加强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生态环境监管与治理的协同能力,推动生态环境领域数据平台与城市智能中枢等共性支撑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未来,将加快构建覆盖“山顶到海洋”的“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鼓励基础条件较好的城市率先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实现智慧高效、精准可靠的生态环境数字化监测。同时,将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构建统一的时空基准体系。聚焦住宅电梯、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环卫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等重点领域,分类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的更新升级。